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六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六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0月8日
加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推动六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科学有序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以下简称“双招双引”)工作,推动我市六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双招双引”对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的作用,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强化平台思维,坚持全球视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建立顶格推进和市县(区)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发展生态,大力发展六大新兴产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支柱,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提供强大支撑。
二、重点举措
(一)建立市领导领衔领办机制
1.专班推进。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对标省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以及各新兴产业推进组,设立市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以下简称“执行小组”)和六个新兴产业推进组。六个新兴产业推进组分别由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有关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并组织工作专班。实行上下联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作战,协调解决新兴产业培育、“双招双引”中的有关问题。
2.专责落实。各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协同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布局,列出龙头企业培育清单,提出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方向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工作重点;制定本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方案,科学务实高效组织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加强对县区(园区)新兴产业发展和“双招双引”工作的统筹、指导、协调、服务,充分为县区(园区)新兴产业发展赋能;顶格倾听企业和基层意见建议,顶格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顶格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二)建立扁平化运转快速响应机制
3.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执行小组负责新兴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督导、评价,研究讨论六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和有关县区(园区)提请涉及“双招双引”的跨地区、跨领域重大事项等。执行小组实行扁平化运转、快速响应、灵活作战,确保情况第一时间掌握、任务第一时间落实、问题第一时间处理、结果第一时间反馈。
4.强化分工合作。执行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牵头协调解决相关事项,落实执行小组交办的具体任务。依托省“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执行小组统筹协调、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分工协作、市直有关单位积极配合、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线上工作推进机制。项目跟踪推进由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牵头负责,前期工作由市发改委、市招商服务中心牵头负责。要素保障工作由对应市直有关单位牵头负责。
(三)建立县区(园区)“双招双引”工作落实机制
5.发挥县区(园区)主体作用。县区(园区)是“双招双引”的主战场、主阵地。各县区(园区)要将“双招双引”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本地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合理确定主攻方向;对于确定为本地区主攻方向的产业,明确专人专班,形成上下对接贯通的工作体系。要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双招双引”工作方案,并加强与市级衔接;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向市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反馈“双招双引”项目衔接推进等情况;着力提升产业谋划、资源整合、对接服务、项目落地和环境营造能力,对于省平台推送的项目要及时对接沟通和反馈,需要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双招双引”重大项目问题,及时报送执行小组和对应的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研究。
6.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各县区(园区)从实际出发,根据确定的重点培育产业,引导支持现有的行业商会协会发展或组建新的行业商会协会。实行政府制定或委托行业商会协会编制产业规划、起草产业政策,鼓励行业商会协会常态化多形式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协助政府联系服务企业等。创造性优化行业商会协会工作环境,提升行业商会协会组织、招引、服务企业的能力。在县级行业商会协会基础上,市六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根据需要推动成立相应的行业商会协会或产业联盟。
(四)建立“多链协同+优质高效政务服务”融合发展机制
7.做强产业链。加快打造“三重一创”升级版,积极谋划布局六大新兴产业链,加快建设淮南特色线上产业地图,编制六大新兴产业招商地图,结合产业总体目标和空间布局,逐一梳理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上下游企业和技术、产品、服务,制定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方向和举措,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拉长长板、补齐短板。
8.稳定供应链。全面畅通供应链循环,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头部企业及核心配套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打通供应链生产端、需求端、市场供应、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企业供应链共享开放计划,围绕关键核心领域和生产供应体系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资源和各类行业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营销资源,联合拓展国内市场,开展抱团出海。
9.做优创新链。面向六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八所、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等科技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优化提升创新链,创建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协同攻关清单、国产省产市产可供给清单,组织开展联合攻关。
10.厚植资本链。建立上市核心企业后备资源库,分批开展资本市场知识和业务培训,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对接,推动新兴产业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银行、证券、基金、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构建金融服务矩阵。争取省级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谋划设立六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县区(园区)构建基金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招引各类风投创投基金落户淮南。
11.提升人才链。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联动,深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制定更具吸引力、针对性的人才政策,打造广泛汇聚各类人才的平台。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沟通联系,优化学科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在淮大中专院校的作用,加强培养企业发展必须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引人、育人、留人”环境。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企业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一体推进的良好机制。各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都要建立由企业主导、面向行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训机制。
12.完善政策链。对接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市“三重一创”升级政策,修订完善制造强市、科技创新等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提高针对性、科学性、协同性、精准性,统筹相关领域要素资源支持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借鉴沪苏浙等地创新做法,围绕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产业聚集、人才引育、服务便利化、商会协会组建运转等事项,创新优化“双招双引”政策体系。
13.营造产业生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建设的规划引领和协同融合,加强市外企业引入、市内企业培育,更加注意鼓励吸引六大新兴产业的高品质创新创业团队,塑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茏”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高质量会展平台作用,形成各类资源要素广泛汇聚、高效对接的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务服务体系。建立领导干部为企业“站台”制度,持续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发挥各类涉企服务平台作用,强力推动“多链协同”。
(五)建立六大新兴产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机制
14.加强产业协同对接。围绕省“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使命任务,强化与沪苏浙新兴产业布局协同,推动实现“各展优势、错位发展”的格局。精准把握产业定位,优势领域扬淮所长,做大做强;成长领域主动配套,嵌入发展。与沪苏浙联动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的系统集成和配套项目,加快提升淮南在长三角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和水平。
15.加快产业链整合创新。以更广阔的视野对接沪苏浙、粤港澳大湾区和境内外先发地区,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好驻外办事机构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头部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鼓励优势企业打造“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重点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行业企业登录利用工业物联网。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要素支撑。用足用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各项财税、金融、土地和环境容量等要素支持保障政策。对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对全市范围内涉及产业投资相关的核准(备案)以及用地、环评、能评等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国务院及省政府要求下放的一律下放到底,除国家规定事项外不得另行增加审批要件,需要相关部门审批文件作为前置条件的不得自行提高文件层级。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和保障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广产业链专项融资等新模式。
(二)强化平台应用。依托省“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投资安徽”平台,积极对接建设“淮南招商分厅”,与省各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加强衔接,吸引更多市内外企业家、商会协会等关注淮南、投资淮南,打造“双招双引”工作靓丽名片。
(三)强化能力建设。引导各级干部自觉走到“双招双引”第一线,加强“双招双引”能力体系建设,开展系统培训,组织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专业能力。成立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双招双引”项目专家咨询团队,邀请活跃在产业发展一线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对产业谋划、工作策划、项目和人才引进等提供持续智力支持。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
(四)强化宣传引导。聚焦六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报道,不断提升淮南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知名度、美誉度。
附件:1.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成员名单
2.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工作职责
3.省“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交办事项跟踪督办服务流程图
4.六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
附件1
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孙良鸿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程俊华 市政府副市长
执行小组成员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督查考核办、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医疗保障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招商服务中心、市供销社、市工商联负责同志组成。
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市招商服务中心、市商务局,市政府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市商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工作职责
一、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工作职责
新兴产业聚集地执行小组负责各产业推进组工作统筹、协调、督导、评价;研究各县区(园区)、产业推进组提请协调解决的重大事项;研究“双招双引”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牵头组织开展“双招双引”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等;负责跟踪督促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办、交办事项。
二、工作分工
日常运转中,项目前期工作由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建立“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库,制定年度“双招双引”项目投资计划;要素保障工作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双招双引”项目用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统筹协调平衡;督导考评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督查考核办牵头,负责建立督办评价制度,进行督促落实、定期通报;省转办、交办事项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督查考核办负责跟踪督办、落实反馈。
三、相关工作机制
(一)实行清单式管理。由市政府办公室对接省政府办公厅,形成需要重点跟踪的项目或事项清单,明确项目跟踪承办单位,填写《跟踪服务交办单》。经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长审阅后,由市政府办公室交市有关单位进行跟踪对接服务,清单抄送市督查考核办。
(二)实行台账式管理。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督查考核办负责建立重点项目或事项跟踪服务台账,对重点项目和省转办、交办事项进行跟踪督办,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定期对跟踪项目进行分析梳理,定期形成进展情况报告,按程序报相关副秘书长、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市长审阅后,报省政府办公厅,重大进展随时报告。对长期推进缓慢的项目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督查考核办进行督查调度,对已签约项目或因客观原因等已中止的项目,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汇报,对项目进行销号处理。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项目落地后服务机制,项目所在县区、园区应做好项目落地后的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用电用水用气、不动产登记、获得信贷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市政府办公室对项目进行持续跟踪,结合我市营商环境最新要求,确保我市各类减环节、优服务及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附件3
省“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交办事项
跟踪督办服务流程图
附件4
六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成员名单及工作职责
一、成员名单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组 长:张孝成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第一副组长:汪谦慎 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副 组 长:夏智明 市政府秘书长
戴宜斌 市发改委主任
程启涛 市经信局局长
工作专班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徐新红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新材料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组 长:孙良鸿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第一副组长:李国利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副 组 长:程小平 市政府副秘书长
戴宜斌 市发改委主任
梁广贤 市商务局局长
工作专班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何春福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组 长:孙良鸿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第一副组长:张祖保 市政协副主席
副 组 长:程小平 市政府副秘书长
戴宜斌 市发改委主任
工作专班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四级调研员何春福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组 长:程俊华 市政府副市长
副 组 长:聂有侠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程启涛 市经信局局长
工作专班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市经信局总工程师刘莉莉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生命健康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组 长:陆 曦 市政府副市长
副 组 长:杨 倩 市政府副秘书长
汪世福 市卫健委主任
张 猛 市发改委副主任
陶广智 市经信局副局长
黄元胜 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
陈海峰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
工作专班成员由市发改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疗保障局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卫健委,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左廷月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
组 长:邬平川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副 组 长:李艳景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从永超 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
孙道军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陶广智 市经信局副局长
杜文廷 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
王希帮 市林业局副局长
金 新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
工作专班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供销社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张才俊兼任办公室主任。
工作专班成员因工作调整或职务变动的,由其继任者履行成员职责,不再另行发文。
二、工作职责
(一)组织开展“双招双引”。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双招双引”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招双引”工作。要深入“双招双引”一线,带头深入行业商会协会,形成浓厚的“双招双引”氛围,务求“双招双引”工作实效。
(二)研究产业支持政策。系统梳理现有支持政策,充分借鉴沪苏浙等地创新做法,组织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和相关咨询机构、中介组织开展政策研究,向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创新、优化的意见建议,由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科学性、精准性。
(三)协同编制产业规划。在系统研究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协力主管部门共同制定或修订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龙头企业培育清单、补链延链强链重点、产业布局和重要配套性措施。
(四)加强对县区(园区)的指导和服务。坚持县区(园区)“双招双引”主体地位,加强对县区(园区)的统筹、指导、协调、服务,充分调动县区(园区)积极性,建立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五)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各种具体问题。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协调解决县区(园区)和企业在“双招双引”和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专班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执行小组要及时研究解决。
(六)营造优质产业生态。围绕产业链,对接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促进“多链协同”,推动政务服务持续提质增效,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2021年10月8日印发 |